2006-04-03 07:18:10  Category: 台灣旅遊  By: Travel Blog  Technorati Search

我的台灣印象-ZT

台灣是多年前的事情了,看到越來越多的台灣遊記,也勾起我兩次去台灣的記憶。

台北的交通發達,巴士四通八達,價格也便宜。乘的士也不算太貴,有了捷運之後,出行又多了一個選擇,不過感覺摩托車(當地叫機車)還是太多了點。

      陽明山腳下的故宮博物院是我去的第一個地方,博物院修在山上,四層的建築,周圍綠樹環繞,環境很不錯,坐公共汽車可以直接到達。宮內存著超過六十五萬件藏品,遠到從新石器時代,近至民國。由於藏品太多,無法一次展出,大都放在地下的保險庫內,平時分不同的專題定期輪換展出,也有一部分做長期性的展出。每次只可以展出五千件左右的展品。我去的那一天是展出的是御璽、御扇還有一些藏畫等主題,就這幾個主題,已經擺滿了整個三層樓的展館。看到這些藏品,雖然我對古董不懂行,但仍感到震撼,那些精巧的手工已經足以使我感歎我們前人的智慧,也感到了祖國歷史文化的瑰麗與深邃。我真希望兩岸能早日消除隔閡,使更多的延黃子孫能夠看到這些藏品,體會祖國歷史上的輝煌。從外形看來,台北的故宮沒有北京的宏偉,但地下的藏品,是涵蓋著中國近七千年豐富的文化精萃,彙集了歷代皇室收藏的稀世珍寶,每一件都是絕世無雙,每一件都是價值連城。聽說這幾年台灣故宮展館正在擴建,到時候來參觀,一定可以看到更多的藏品了。要全部看到台北故宮的藏品還有一個辦法,就是買一本名叫“國之重寶”的畫冊,可惜那本畫冊價值不菲,我沒捨得買。

      到台北,除了故宮,中正紀念堂國父紀念館等必到之處外,淡水是個值得一去的地方。台北捷運是大概是九七年左右通車的,從台北車站坐捷運半個多小時就到了台灣西北端的淡水鎮。淡水鎮只有十多萬人口,歷史上曾被西班牙和荷蘭先後佔領,至今鎮上還留有十六世紀荷蘭人修建的“紅毛城”,直至鄭成功打敗荷蘭人,才收復了淡水。淡水後來又被英國人用作租界,後又被日本人佔領。十八世紀中,淡水開建了港口,淡水港迅速成了北台灣對外貿易的首要港口,在台灣經濟中發展中,起過重要作用。隨著的淡水河道的淤淺,加上日本佔領期間,港口重點轉去基隆,淡水慢慢失去了往日的光輝,淪落成了一個小漁村。

      八十年代後期起,台北的高度都市化,使人們的休閒活動走向了郊區,旅遊業的發展給淡水帶來了生機,具有獨特地理資源的淡水由一個小漁村慢慢變成了一個多功能的漁港,兩千年來,淡水的改造達到了飛躍,現在淡水新增加了浮動碼頭、三百多米長的觀景木棧道、港區公園、北縣魚市、人行跨港橋、內河藍色公路(輪渡)等設施,捷運的通車,使台北到淡水的交通更加便利,淡水也漸漸成了台灣北海岸最受歡迎的觀光休閒景點之一,也是台灣市民假日親子休閒、情侶談心的好去處。

       九十年代後期,我第一次去淡水的時候,還沒有木棧道,沒有人行跨港橋,沒有新的漁人碼頭,沒有河上藍色公路(渡輪),也沒有北縣魚市。河堤還是比較殘舊的,起伏的淡水老街的街巷顯得靜謐和古樸,十八世紀殘留的歐式老建築散發著異國風情。遊人也以本地人為主。碼頭一帶和各種小吃店已經是很熱鬧了。黃昏時節,一對對的機車情侶多了起來,有的在小吃店邊吃邊聊,有的在淡水河畔,訴說著衷情,那情景給人的感覺十分的浪漫。那時的淡水以她樸素的河港風景,老街的古舊建築,淡水特有的小吃文化,大街小巷中充滿的休閒氣氛,以及淡水八景之一的淡江夕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次去淡水,情景變化很大。木棧道、漁人碼頭,北縣魚市和跨港大橋,這些新的景點使人眼目一新,給人一種現代的感覺。木棧道,位處淡水河出海口,與觀音山隔淡水河遙遙相望,因碼頭內臨河木棧道往海延伸,成為欣賞淡水黃昏的最佳所在。所謂的漁人碼頭並不光指一個碼頭,其內容同洛杉磯的漁人碼頭定義一樣,是指漁港的一個街區,有餐飲、酒吧、表演、觀光商店等等。漁人碼頭,已成為集傳統漁業和觀光休閒於一身的現代化碼頭。北縣魚市,感覺類似香港的鯉魚門,一樓新鮮的海鮮任人選購,然後拿到樓上的餐廳去加工。只是北縣漁市的建築是仿歐式的拱形門式的建築,與早期淡水的歐式建築相呼應。至於二樓咖啡屋的無障礙空間設計,視野寬闊,淡水河及觀音山美景可盡收眼底,戀人佳偶可以在木棧道送看夕陽入海後,再攜手步上情人橋(跨港橋)來到魚市二樓的咖啡屋小憩,在夜晚坐看淡水河點點漁火,以及情人橋(跨港橋)五綵燈光的轉換,享受詩情畫意的浪漫。跨港大橋屬於白色風帆造型的斜張橋,以翩翩的優姿展臂銜接漁港兩岸,並接連木棧道與觀光魚市,除可充分顯現跨港橋的功能外,還因夜間搭配五彩變換燈光,使得前往淡水漁人碼頭的遊人,可在白天登橋觀賞海景、夕陽,入夜後還可觀賞到五彩繽紛的漁港夜景,這座大橋已經成為了淡水的新地標。海上藍色公路實際上是渡輪,遊客可以從漁人碼頭坐船到淡水碼頭,又可以從淡水碼頭坐船到同裡或左岸,沿路可觀看兩岸風光和淡水日落。第二次去淡水時感到遊人明顯的增多了,攤販明顯的增多了,街頭藝人也明顯的增多了。還增加了不少外國的遊客。淡水的容積好像也擴大了。淡水碼頭的風光變得更加美了,值得慶幸的是淡水老街的古樸風貌基本沒有什麼變動(除了中正路的一段有房子拆掉)。第二次去還見到兩對新人在那裡拍婚紗照,據說現在淡水也同中正紀念堂一樣,成為了拍婚紗照的熱點。

       淡水的紅毛城,實際名為聖多明哥城,為荷蘭人所建,因當時稱荷蘭人為紅毛,所以稱為紅毛城。後變被英國人用作監獄後又成為為英國領事館。紅毛城可說是集古跡與景點於一身。要記住紅毛城星期一是不開放的。

       淡水的小吃是淡水風文化的一部分。淡水河邊和老街內的各種台灣風味,包括魚丸、鐵蛋、阿給(阿給的做法是將油豆腐的中間挖空,然後填充浸泡過滷汁的肉燥粉絲,以魚漿封口,加熱蒸熟,食用前淋上甜辣醬或其他調料)、魚酥、蝦卷和酸梅湯吸引著眾多的過路遊客,常使遊客大飽口腹之慾,當然很多人也是慕名而來。台灣的小吃本來就有名,淡水的小吃也具有它自己的特色。我經常看到一家大小,邊走邊吃,其樂融融。

        每當傍晚落日時分,都會見到眾多遊人坐在木板棧道上,或倚靠著原木圍欄,欣賞淡水的夕照彩霞美景,從黃昏到夜晚,淡水永遠是情侶、騷人、墨客、畫家、攝影家,留連忘返的地方。夜暮低垂,在微黃的玻璃燈照射下,漫步臨海的木棧道,駐足觀漁港賞夜景,或走在橫跨港區專供遊人觀景的跨港大橋上,隨意的散步與停留,都會讓人備感恬靜與悠閒,遠處偶爾傳來渡船頭起航的鳴笛聲,涼爽的海風輕拂,伴隨輕鬆漫步的遊人,遠眺著淡水河對岸的觀音山,欣賞著台灣八景之一的“淡江夕照”。

       我覺得,九十年代的淡水和西貢的美托有點相像,不同是美托更為古樸,而淡水則更加具有異國風情。但浪漫和迷人是兩地的共性。兩千年後的淡水,依然美妙。隨著地產業的發展,周邊慢慢變成了台北的衛星城,淡水的擴建使老的建築開始減少,在經濟利益與保護歷史發生衝突的時候,如何處理,這不光是淡水,也是兩岸其它地區所共同面臨的問題。真希望多少年後,再去淡水時,還能看到那迷人的風光。無論怎樣變化,我都覺得在台北人眼中,淡水永遠是給家庭帶來和諧,給情侶帶來浪漫,給藝術家帶來靈感的地方。


      淡水可看的還有很多,淡江中學,牛津學堂,達觀樓、滬尾炮台、淡水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左岸公園等。
 
      我在台北還去了陽明山、國父紀念館、中山紀念堂、圓山飯店,龍山寺,二二八公園(第一次去時還叫台北公園),還去過台灣大學和附近的森林公園,還有西門町華西街和眾多的小吃街。由於時間久了,記憶零亂,看樣子要等下次記憶呼喚我的時候才能寫了。

       想到吃我就恢復了記憶。我對台灣的小吃的整體感覺很好。中國的許多的方特產都可以在台灣吃到。不管是溫州大餛飩還是上海生煎包,製作的水準都比較高,也不知道他們這麼多年是怎麼保持水準的。我對永康街的小吃街最有好感。不論是那裡的壽司小吃,還是路邊的珍珠奶茶都是我一嘗再嘗,永康街人不算多,環境清雅。我去的壽司店是在一進街道左手邊的那家,名字不記得了,只記得價格不貴,味道極正。吃一次不過合人民幣不到三十元,還有免費的茶水喝,我想這是和日本佔領台灣四十年有關係的,台灣的日本餐做得都有水準,價格比哪國都便宜。還有珍珠奶茶,一定要買那個推車買的,試過店裡賣的,總覺得味道不正。還有華西街的小吃看上去不太衛生,西門町的胡椒餅很好吃。我還喜歡台北車站上層的炒麵,很對我的胃口,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去鼎泰豐老是要排隊,樓面窄小,最高的竟要爬四層樓梯。但那裡的小籠包我覺得水平比上海城隍廟的差了一點點,可能還是人太多的緣故,不過那裡的生煎包味道很好,其實台北很多店的上海小龍包都可以一嘗,價格都比鼎泰豐的便宜。在北京也去過鼎泰豐一次,裝修比台灣的店好多了,但手藝不行,價格比台灣還貴。還試過兩種在國內沒吃過的東西,一種是甜不辣,甜不辣用白蘿蔔熬成湯底,再加入魚丸、魚板和油豆腐等同煮,有點類似日式的關東煮。但配以略甜的米醬,可算是台灣獨家。內行吃法是把碗裡的料吃完後,再向老闆要一碗清湯,連同米醬慢慢啜飲乾淨,十足暖味。吃完我也沒好意思再要清湯。還有一種是豬雪糕,是在路邊賣的,是用豬血混著糯米蒸熟,兩面刷上醬油膏和辣椒醬,一面沾花生粉、一面沾香菜,就是可以邊走邊吃的街邊小食。十分濃郁厚實的口感,吃起來還不錯。台灣的環保做得不錯,九十年代就見不到白色的塑料飯盒了,很多地方包括火車上,都是用可溶解的紙質飯盒。

      還有一件事,第一次去時,由於國內去那邊的人少,在打的士的時候,特別是在高雄,總是被問到你是不是大陸來的,雖無惡意,但也感覺有點唐突,後來去時,可能是去的人多了,也沒人問了。

       兩次去台灣,去了最便南邊的墾丁還有東海岸的花蓮,都覺得值得一去,還有太魯閣公園也不錯。希望下次有機會再去時,去去那些沒去過的地方。

      地處台灣最南端的墾丁對高雄人來講,好像是後花園一樣。就算不是高雄人,到過高雄的也多數來過墾丁。因為從高雄去墾丁比從台灣中北部去方便多了,在距離與時間上佔了很大的優勢。墾丁名稱的由來是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清廷招撫局自廣東潮州一帶募集大批壯丁到此墾荒,為紀念這些墾荒的壯丁、而將此地命名為墾丁。

  我也是因為來高雄才動了去墾丁的念頭的,從高雄火車站前的客運站有直達的公交車到墾丁。那天正好是假日,車站裡,去墾丁的人排起長長的人龍,估計至少要排近兩個小時,當時我真有退縮的念頭。後來看到車站附近有許多計程車司機在攬客,為了省時間,我壯著膽子和一對夫婦合搭一輛計程車去了墾丁,從高雄到墾丁大約要三個小時左右吧,一路上經過很多充滿了南部特色小鎮。

  我們的計程車司機有嚼檳琅的習慣,路上停車買過一次檳琅,我們也就順便見識了穿著暴露的檳琅西施。那時候,檳琅攤在台灣剛開始增多,西施們的著裝上也沒有到達現在的三點式、丁字褲和透明內褲的水平,不過就是著薄紗,坐高凳而已。據說南北西施的服裝還有別,北部的喜歡若隱若現,令人遐想,南部的則作風直接大膽,使人血脈噴張。

  據說西施們的月營業額都能上十萬新台幣,有的甚至達到幾十萬。而她們都收入也可以達到二萬到八萬新台幣,超過了一般的服務業的收入。雖然她們賣的檳琅比那些普通檳琅攤上的貴很多,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中下階層人士對她們還是不離不棄,冒死捧場。看來檳琅西施確實可以滿足中下階層的某種想像空間,成為了台灣一大奇景。據說在台灣,檳琅的產值已經超過了稻米,食用的人也超過二百五十萬,而檳琅業界也有一百五十萬人。檳琅西施有專門的服裝設計,檳琅西施也有專門的選美活動。檳琅西施已成為了台灣某種特殊的文化的代表。

  到了墾丁街內,那一對夫妻下車了,我獨自一人了,那時由於網絡還不流行,我手頭關於墾丁的資訊極為有限,去哪裡,看什麼,基本一無所知。同計程車司機商量,是否願意第二天帶我遊覽一天墾丁,他爽快地答應了,真讓我喜出望外。記得那時候付給他的費用,合人民幣一天才不到三百元。

  九十年代的墾丁純樸而熱鬧,基本上沒有什麼夜生活。我走遍墾丁大街,除了酒店裡,居然沒有看到一家像樣子的髮廊,沒有什麼卡拉OK,更沒有什麼酒吧,也沒有見到買旅遊產品的商店。那時候,餐廳和小吃店已經有不少了,這是晚上唯一可去的消遣地方了。偶爾還見到過香港的旅行團。如果不是到處聽到的閩南話,我真想像不到這是台灣的街頭,倒更像身處於廣東偏遠的小鎮。

  現在的墾丁大不相同了,酒店和民宿(台灣對私人旅館的稱呼)比比皆是,餐廳小吃店裡擠滿了人,個性商店一間挨著一間,有了星巴克和麥當勞,路邊紀念品攤檔生意紅火,廣告牌掛滿了建築物。夜晚的墾丁有點像巴東海灘,霓虹燈閃耀,餐廳裡不但有了LiveBand,還有了鋼管舞,街邊還有攤販按摩,有的餐廳為了促銷,還搞了比基尼之夜等之類的主題Party等等,變化之大,同過去墾丁真的不可以同日而語。總的感覺是少了一份純樸,多了一份時尚。

  原來朋友介紹的一家學校招待所已經客滿,我只能住到一家民宿,房間乾淨,還有風扇,就是晚上蚊子極為猖狂,在擊斃了十幾個蚊子之後,還是難以入睡。幸虧老闆娘送來了蚊香,蚊子才不來騷擾,我才得以進入夢鄉。

  第二天,司機早早來我的住處接我,交談中我才知道,他的家就在墾丁,他的父親是從大陸來的國民黨老兵,陝西人,他在台灣出生,娶了當地的台灣女子為妻。他還帶我到他家去坐了一會兒,他家是典型台南農村院落,院子裡種著香蕉樹,還放養著雞鴨。木質的屋頂的屋內的光線比較昏暗,屋內供奉著媽祖,門口供奉著土地,牆上掛著他父親在大陸時的幾張照片,看來任何人對自己的根在哪裡,都是永遠不會忘記的。我們聊了一陣家常,他父親好奇的向我打聽了大陸的近況,還熱情地為我切了西瓜。

  我們先到了一個碼頭,這是當地漁船停靠的碼頭,碼頭上都是漁民,基本上沒見到遊客。碼頭邊有不少出海歸來的漁船,還看到很多新捕的很新鮮的大魚,很多還是紅色的。對於從沒見過魚獲的我,眼前的情景使我感到十分的新奇。漁民們都忙著搬運和賣出他們的魚獲,沒人注意到我的存在。後來才知道這就是後碧湖漁港。

  接著,司機帶我去了貓鼻頭,貓鼻頭位於台灣海峽與巴士海峽的分界點,與鵝鑾鼻形成台灣南端的兩個極點。貓鼻頭的名稱由來,是因為區內有一塊珊瑚礁岩石,外形頗似一隻蹲伏的貓,於是將此地取名為貓鼻頭。貓鼻頭是很典型的珊瑚礁海岸侵蝕地形,成片的裙礁海岸,乍看之下像是裙擺。貓鼻頭海岸由於長期受到海浪侵蝕,形成了崩崖、壺穴、礁柱、層間洞穴等特殊海岸景觀。

  在我看來,貓鼻頭和韓國濟州島的龍頭巖倒有幾分相似,類似的地質結構,都是岩石形成的奇景。我沿著小路走上高處的涼亭,眺望台灣海峽與巴士海峽壯觀的海洋風光,眼下即是變化萬千的裙礁海岸,驚濤拍岸場景壯觀,遠處則有鵝鑾鼻燈塔、船帆石相應,開闊的視野令人心曠神怡。

  從貓鼻頭往回走,又去的第三個景點帆船石。從墾丁往鵝鑾鼻公園的路上,鄰近砂島的海邊,可以看到海中矗立著一座巨大的珊瑚礁石,由遠方看來,像是一艘帆船,因此有著船帆石的美稱。船帆石的高度大約18米,原本是一塊由附近台地滾落到海邊的年代久遠的珊瑚礁,由於它的巖質比附近的珊瑚礁巖堅硬,因此能夠長期屹立在海中。船帆石附近海域,在早期曾經以鯨魚噴水著稱,鄰近的香蕉灣,還曾經是捕鯨勝地,只是大量的捕殺已使得鯨魚流連的勝況不再。如今船帆石成為一處賞鳥地點,經常有鳥類在此棲息、逗留。由於船帆石附近的水比較深,我還見到幾個大膽的泳客在船帆石上往下跳水。在船帆石的路邊,我還品嚐了墾丁常見的植物—林投樹的果子做成的茶,林投果茶。

  最後到了鵝鑾鼻公園。鵝鑾鼻位於中央山脈尾端,與菲律賓隔著巴士海峽相望。鵝鑾鼻公園內最著名的,是建造於公元1882年(清光緒8年)的鵝鑾鼻燈塔。這是當時政府為了維護海上行船安全,特別聘請英國技師在此地興建了這座燈塔。在建造當時,因為經常受到原住民的侵擾,於是在燈塔的基地附近建有炮台,圍牆上還保留了槍眼,並且在燈塔的四周挖鑿壕溝,由武裝的士兵站崗守衛,這是世界上少有的武裝燈塔。由於清軍在撤離台灣之前,曾將燈塔炸毀,光緒24年一度重建。後來於二次世界大戰時因轟炸而受到嚴重毀壞,日本投降後,再依照原貌修復。

  鵝鑾鼻燈塔是白色的,修建在山坡上,在茵茵綠草和藍天的襯托下,塔身顯得更加耀眼,這座高20多米的燈塔,內部設有旋轉的透鏡射燈,光度高達180萬燭光,夜間每30秒鐘旋轉一周,能見距離超過20海里,是太平洋和巴士海峽交匯處的坐標。夜晚行經鵝鑾鼻、龍盤公園等路段,可看見燈塔發射出的光柱,指引著海上的船隻。這些光柱,也為恆春半島上的遊客,增添幾許屬於此地才有的特殊感受。

  一天多的行程匆匆忙忙,走馬觀花,遺憾的是沒有欣賞到關山夕照。墾丁的氣候變化多端,感覺比台北熱很多,風也大很多。回高雄的路上,還經過了風吹砂,據說也是一個墾丁特色。墾丁可以玩的地方還很多,像恆春古城、佳樂水、出火、南灣、森林公園、四重溪溫泉等都可以一去。

  恆春半島的墾丁以她的的熱帶海洋風光,奇特的珊瑚礁巖,豐富的海岸森林和植物及墾丁街裡既純樸又熱鬧的景色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網易論壇-作者:-ESuV

Post 我的台灣印象-ZT to digg. Post 我的台灣印象-ZT to Reddit add to stumbleupon Google Bookmark myweb bookmark on del.cio.us newsvine Tailrank magnolia Furl co.mments shadows simpy blinklist
PingTrackBack[ Copy ]http://blog.mjjq.com/trackback.php?id=941
評 論
發表評論

姓名:

郵件: 保存個人信息?


1 | 歡迎你參與評論 請勿發表與政策法規所不允許的言論。所引起的糾紛應由您個人承擔。
2 |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美景旅遊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3 | 當您提交即說明您知曉並同意以上條件。

今天是

美景圖片部落格-風景.攝影.美圖

部落格搜尋 :: Search

中國假期旅行 :: Holiday

旅遊部落格首頁 :: Home

更多旅遊欄目 :: Links

月份歸檔 :: Archives

風光圖片 :: Photos

旅行指南 :: Travel guide

部落格鏈接 :: Blog Links

Technorati Tags

聯繫我們 :: Contact me

中國旅遊部落格網-專注於四川旅遊,西藏旅遊,中國旅遊,出境旅遊
美景旅遊網 版權所有 網站經營許可號:ICP11011674號
China Meijin Travel Web Copyright © 2002-2018 MJJQ.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Travel Blog MB20180501-BIG5通過 W3C XHTML 1.0 Transitional 校驗 通過 W3C CSS 校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