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旅遊 ] 桂林山水:感受龍勝之美
銀水侗寨在大桂林旅遊區的“一根扁擔四個筐”中,龍勝以少數民族的民族風情見長。全縣16.68萬人口中,少數民族就佔了77.12%,民族文化成了龍勝最靚麗的風景。不論是在瑤山侗水,還是在苗寨壯村,古樸的民風,熱情的禮俗,處處湧動著濃郁醇厚的鄉情。
銀水侗寨:聽寨主唱情歌
銀水侗寨在龍勝縣城西1.5公里的勒黃小三峽之中,與6400千瓦的勒黃水電站庫區鏵嘴相連。青山盈秀,碧波蕩漾。伸展的山麓筆直陡峭,曲徑幽洞,山勢峻拔,林木蔥鬱的峽谷中兩條瀑布飛流直下,波光耀眼,遠望似銀鏈,故稱為“銀水侗寨”。
有道是“無水不侗”,大多數的侗寨都修在河溪兩旁,侗家人習慣於跨水而居。“有侗必有橋”也就了接下來順理成章的一句。侗家的橋不同平常,橋上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風雨,故稱風雨橋。
銀水侗寨跨建在小溪上,風雨橋雖然不長但也不失氣派:二面二個大青石砌成的橋墩,上面有巨木穿榫疊架為梁,逐層挑出,再加梁面。橋墩上聳立著五重簷、六角攢尖式的亭閣,飛簷高翹,彷彿振翅欲飛。橋的壁柱、瓦簷、雕花刻畫,富麗堂皇。
兩座橋樓之間由橋廊相連,橋的兩旁鑲著欄杆,平直的橋面好似一條長廊,因而風雨橋又有“廊橋”、“花橋”之稱。整座橋雄偉壯觀,氣象渾厚,彷彿一道燦爛的彩虹。令人拍案稱絕的是,整座橋樑不用一釘一鉚,大小條木,鑿木相吻,以榫銜接。全部結構,斜穿直套,縱橫交錯,卻一絲不差。堅實穩固,久經考驗。
走過風雨橋,轉角就是寨門,寨門很特別,既是進寨之門,更是一個可供行人歇腳的敞開式涼亭。寨門的後面連接著曲折迢遞的石板路,林木蔭蓋下的小溪響著“叮叮咚咚”的流水聲一路陪伴,水色明徹,浮光掠影。
山回路轉處,一幢幢吊腳樓聳立巖邊,腳下也自然地跨上了一個山間平台。平台的中央豎立著巨大的竹製蘆笙標記,按照侗家的習俗,“蘆笙聲中無悲歌”,一看就知道到了民族歌舞表演的地方。平台邊上搭起了一個高台,但那不是演員表演的舞台。侗家有個奇特的迎客禮節,遠方來的客人一定要登台觀看表演。
侗族人確也是能歌善舞,一曲曲侗族大歌(合唱)、小歌(對唱),令人如聆仙音,特別是侗族大歌《蟬歌》,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曲調之幽雅,音色之甜美,竟找不到一個恰當的詞彙來形容,就連“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聞”的詩句也顯得蒼白無力。侗族的舞蹈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歡快的生活情趣,優美的表演博得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最有趣的還是聽101代寨主吳金敏的山寨介紹,從侗家的四大傳統建築(雄偉壯觀的風雨橋,連著歇腳涼亭的寨門,依山而築的吊腳樓和四方層簷飛角瓦頂的塔形鼓樓)到侗家的民族文化,從銀水侗寨的歷史到侗家的風土人情,吳金敏都講得繪聲繪色,頭頭是道,介紹完了,還為大家演唱了他自己創作的侗族情歌《我的吊腳樓》和《阿妹開門》,掌聲、讚許聲此起彼伏。
《我的吊腳樓》抒發的是初戀的懷念和對亡故女友的眷戀,纏綿悱惻,催人淚下。而《阿妹開門》則是侗家男女婚戀的真實記錄,詼諧活潑,卻又情真意切,因為真實,因為細膩,這二首歌在當地流傳甚廣,而經原作者的傾情演唱,聲情並茂,更深深地打動著每一個人。
吳金敏閱歷豐富,不僅多才多藝,而且相當有見地,他把“寨主”稱作文化,他把創作看作發掘和發揚民族文化,孜孜不倦的努力,終於讓“藏在深閨人未識”的異珍奇葩帶出了深山大峒,璀璨的侗家文化讓人大開眼界。
看完表演,人們餘興未盡,帶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拉著寨主又滿寨遊蕩。進寨之前已經看過了風雨橋和寨門,此刻又興興頭頭上山去看鼓樓和吊腳樓。山寨的風景真耐人細看,那二股銀鏈似的飛瀑更為人添興。
侗族人居住的吊腳樓。一般都是三層建築,除了屋頂蓋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鑿眼,儘管不用一個鐵釘也十分堅固。房子四周還有吊樓,樓簷翹角上翻如展翼欲飛。不少老屋屋頂上鋪的不是瓦而是樹皮,被整塊剝下的樹皮也長滿了青苔。
這種干欄式的吊腳樓一座挨一座,密密層層,蔚成奇觀,但從寨底或寨口瞭望,卻可以一眼看到最遠一排房屋的門窗,煞是奇特,煞是有趣。高聳迭架的鼓樓,是侗族的“族徽”,也是侗寨的“心臟”,侗家人素有“建寨先建樓”的習俗。
鼓樓呈正方形,樓式如塔,縱橫12米,高13米。正中4根合圍大柱直達樓頂,四周配12根副柱,形成三開廳堂,近千條邊柱、掛柱、穿枋、抬梁橫穿直套組成了濃重渾厚的框架。鼓樓的樓身四周鑲嵌木板、欄杆,樓內設厚木長凳、平台,樓中心是火塘。中間還懸著大鼓,寨裡有事則鳴鼓聚眾,鼓樓便是全寨的議事場所。
鼓樓和周圍自然環境相處十分和諧,鼓樓居中,諸山來朝,勢若星拱,山高雲浮,溪流魚遊,鳥語花香,人皆心曠神怡。樓外有曠坪,工餘或節令娛樂,村人咸集於此,載歌載舞,另有一番情趣。
主人盛情,我們便應邀享用侗家的美餐。說美餐,其實同漢族的菜並無多大的差異,只是多了一些侗家風味。侗家有一種“酸魚”,酸酸的,卻透著一種清香,據說是村人生了女兒,從出生的那一年起,每年都要為女兒泡製一條魚,放在醞子裡密封好。待女兒出家時,就把那一醞米拿出來宴請貴賓,那程式同紹興人釀“女兒紅”酒何其相似乃爾!
二地相隔不止千里,而把女兒視若掌上明珠的那分珍愛卻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侗家的米酒十分清醇,侗家阿妹邊歌邊舞,直把那些戴眼鏡的阿哥灌得招架不住,滿堂的歡聲笑語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陸放翁的《遊山西村》:“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紅瑤女:一道靚麗的風景
黃洛瑤寨(紅瑤女)
黃洛瑤寨是龍脊十三寨中唯一的瑤寨,位於龍勝城東22公里的桑江岸邊。全寨60戶人家,400餘口人,全部姓潘,全是瑤族。屬於紅衣瑤。龍勝各族自治縣的“紅瑤”,是瑤族中的一個支系,主要居住在泗水、和平一帶,因此也被譽為“桃花林中的民族”,以喜穿紅衣而得名。
身著紅衣的紅瑤女,走在路上就是一道靚麗的風景:剪裁得體的紅色繡衣,像孔雀開屏一樣的百折裙,寬寬的花腰帶,宕蕩跳動的流蘇更像一團熱情奔放的火焰,協調、和諧、風雅、高尚,萬般風情真個引人注目。紅瑤婦女繡花稱得上技術高超,手藝精湛,斑斕錦繡的刺繡圖案就在她們的腦中手下,山花怒放、並蒂蓮花、雙飛蝴蝶、雙鹿呈祥……
眾多的花式卻從不見她們描圖打樣,憑著嫻熟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彩色的絲線直接在底布經緯中的“布孔”中飛針走線,勾劃遊弋,名花奇葩也好,神龍金鳳也罷,一到她們手中,那些形象生動的圖案便彷彿獲得了生命力,那活力,那動感,令人驚歎。
紅瑤姑娘有三件寶:長髮、銀飾和手繡服裝。
烏黑修長的秀髮用青黑色的土布在額頭前盤成高高的髮髻,這是她們最為自豪的裝飾,而紅瑤嫂的長髮更是四鄉八里遠近聞名的,連村口的門牆上也高懸著“中國第一長髮村”的廣告。紅瑤女從十三歲開始蓄髮,一生只在16歲時成人時剪一次頭髮,以後至死都蓄髮。老輩人都說頭髮是人的精血,尤其是婦女的頭髮更是生命的象徵。
蓄髮愛發自然成為紅瑤幾千年遺傳下來的族規民俗。即便是梳頭時不小心落下幾根頭髮,也要細心地檢起來妥加珍藏。剪下的頭髮一般由外婆保存,等姑娘出嫁時,要加在姑娘的長髮上盤在頭上,作為嫁妝帶到婆家。紅瑤女的頭髮中深寓著不少學問,頭髮的髮式裡珍藏著瑤家的秘密。
待字閨中的少女從來不把頭髮輕易示人,一塊青布把一頭烏雲包裹得嚴嚴實實,據說第一個見到姑娘秀髮的必定是她的新郎。結了婚的瑤嫂把長髮盤在頭上,後結螺結。一塊頭巾包住髮髻,露菱角而不露髮髻;一旦做了媽媽就直接烏黑的頭髮盤在頭頂,而在前額突出髮髻,叫作“烏龍盤髻”。
紅瑤女不但髮式奇特,頭髮更是奇長,一般都在1米以上,最長的竟有1.8米,就在黃洛村就擁有六十多位頭髮在一米四以上女性,創造了“群體長髮之最”的吉尼斯記錄。由於頭髮太長,紅瑤姑娘必須到溪水裡才能把頭髮沖洗乾淨。
青山綠水之間,常常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紅瑤女子臨溪梳洗,一頭烏雲如同瀑布傾瀉,一首自編的《長髮謠》在江邊盤旋:“一梳長髮黑又亮,梳妝打扮為情郎。二梳長髮粗又亮,夫妻恩愛情意長。 三梳長髮長又亮,父母恩情永不忘。絲絲長髮亮堂堂,幸福生活久久長”,一幅優美的田園風情畫呈現在人們眼前,“瑤嫂梳頭”也就成了民族風情旅遊中的特別節目,據說還到澳門去表演過,一時引起轟動。
車到黃洛,好客的瑤嫂們便唱著“一碗疏、二碗親、三碗見真心”的民謠敬起了油茶,隨即,又表演了“長鼓舞”、“花帶情”、“婚嫁舞”等八個獨具民族特色的民族歌舞。“長鼓舞是瑤族傳統節目,長鼓多用燕脂木製成,兩端粗,中間細如蜂腰。鼓身繪有花鳥或龍鳳圖案,兩端和腰部系有銅鈴。
瑤嫂們身著短裝,肩挎長鼓,雙手擊拍,時而輕步悠舞,時而跳躍急轉,鼓聲咚咚,鈴聲鐺鐺 ,伴隨舞姿,時徐時疾,使人眼花繚亂,心神振奮。
瑤家的婚嫁禮也別有情趣,新娘的女伴們挽著手,唱著歌,把新郎新娘圍在中央,新郎背著新娘左衝右突,衝不出包圍圈就進不了洞房,看著新郎那又吃力又著急的樣子,女伴們便在勝利的歡呼聲中放了一馬,而全場也跟著爆發出一陣熱烈而友好的哄笑聲。
最後表演的是精彩的壓軸戲“瑤女梳妝”。當瑤嫂們放開盤在頭上飄逸的秀髮時,場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和驚歎聲。瑤嫂的頭髮不僅特長,而且特多,她們的髮辮通常都有三綹,一綹是長在頭上的真發,一綹是成人時剪下的髮辮,另一綹則是平時梳頭掉下來的青絲,雖然每次數量不多,但天長日久的積聚也匯成了粗大的一把。
觀光客十分艷羨瑤嫂頭髮的烏黑油亮,光可鑒人,總以為瑤家珍藏著烏髮美發的秘方。開口詢問,瑤嫂們都笑彎了腰。因為她們使用的”高級洗髮水“只是家家戶戶都有的淘米水,發酵,發酸,然後塗在頭髮上,滿頭的秀髮如同粘上了黑呼呼的泥膏。經過半個來小時的塗抹,然後就到清徹的桑江中漂洗清爽。
瑤嫂的講述是那麼平平常常,急於尋找秘方的觀光客卻傻了眼:淘米水不見得難找,但到哪兒去找桑江這樣的碧水清流?
龍脊梯田:“朝聖者”的驚歎
龍脊梯田
離開黃洛村,汽車便在窄小崎嶇的鄉村公路上盤旋,之字形的急轉彎繞過了一個又一個,汽車負重爬坡的吼叫一陣又一陣,七十二道彎在蒼翠的山坡上掛上了九曲迴腸,那碧綠清徹的溪流便漸漸遠離而去。
一路相伴的只有層層疊疊的梯田,往下看,一個個山峰酷如裝滿米谷的糧囤,那梯田就像蘆席編製的圍圈一個勁地往上竄;抬頭望,那層層越越的梯田如同見風旺燃的火焰,跳動著,盤旋著,彷彿要把美麗送上雲天。
從停車場到平安寨還有二十來分鐘的路程。或許是要考驗梯田“朝聖者”的虔誠,那山路更顯得崎嶇險峻。開頭的一段還是略帶坡度的水泥路,寬闊,平緩,又有溪流“叮咚”相伴。一過了那座蓋著風雨廊的橋亭,能插足的就只有巖縫草間。
用山坡上崩裂的石板墊成的小路,因著山勢隨意騰挪,曲折蜿蜒中儘是坎坷。久居城市的觀光客,難免高一腳,低一腳,踉踉蹌蹌,如同跳起了“山間芭蕾”。
好不容易望見了山寨的樓房,那路卻不再勇往直前,一會兒上攀,一會兒下坡,不知多少次騰越在山形梯田構成的拋物線上,人行其中,真像“烏蒙磅礡”中走動的泥丸。
幾乎穿過了整個山寨,我們才到了落腳的龍脊賓館——一座四層的農家旅館,全木結構,雖無雕樑,但泊面倒也十分氣派:每一層樓壁的牆板上都裝飾著精緻的木雕,丹鳳朝陽,梅鹿同春,一馬當先,和合二仙……林林總總,竟有五十幅之多,把整個牆面都佔滿了。
平安寨是龍脊山上的壯家村寨,海拔1200多米,全村50多戶人家,200多人,世世代代都以務農為業,油光珵亮的紅辣椒就是這裡的特產。
中外馳名的龍脊梯田改變了這座山寨的生活方式。山寨依然很平靜,但變得一點兒也不寂寞。每天都有很多的中外遊客到這裡旅遊、觀光、攝影、繪畫。平安寨建起了一幢幢嶄新的吊腳樓,居多的農家辦起了家庭旅館,偏僻的山村裡居然還有家庭按摩站。
龍脊山中的房屋都是木柱木樑,除了屋頂蓋瓦,有的房屋還在柱腳下搗上一些水泥,但大多數還是植木坑中,梁架柱上。龍脊的房屋都是依山而建,進出房屋的大門開在哪裡就得依勢而定:有的進門就到了三樓,進了屋再一層一層走下去;有的進門就是二樓,上上下下就得左右分流。只有村中主幹道邊的房屋,大門開在底層中央,屋前才有道場,附近的村民也會在這裡設攤叫賣。
在平安寨度過了一個寧靜而又舒適的山村之夜,習習的涼風送來了竹喧雞鳴。第二天一早,我們便跟著導遊氣喘吁吁地登上了二號觀景點。
這是一個高聳在山崗上的崗頂平台,卻是觀賞“七星伴月”的最佳之處:展眼四望,梯田環繞著的山峰形似螺踞,一個挨一個地排列成北斗七星,斗柄和斗樞遞連銜接,緊緊圍護著中央那個形如園月的小山。陽光照耀下的梯田,稻泛金黃,那蕩漾的金波忽而自上而下漾起漣漪,忽而自下而上捲起波濤;背光的那一面另是一片蔥綠,猶如碧玉鑲嵌,氣象萬千。
龍脊梯田之所以出名,就在於它的恢宏磅礡的氣勢。梯田如鏈似帶,從山腳盤繞到山頂,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層層疊疊,高低錯落。南國山區處處有梯田,可是像龍脊梯田這樣大規模的集中實在是世所罕見。
從流水湍急的河谷,到白雲繚繞的山巔,從萬木蔥蘢的林邊到山石嶙峋的削壁陡崖前,只要是有泥土的地方,那梯田便連綿不絕,疊入雲天。
龍脊梯田的特色,一在於高,梯田分佈的最高海拔為880米,最低380米,垂直落差達500米。二是陡,龍脊梯田的坡度大多在26至35度之間,最大坡度竟達50度。三是梯田塊多而地小,田塊之多,逾千上萬,而地塊之小,連牛犢轉身也有點困難,最大的田塊不超過一畝,大多數是只能種一兩行水稻的“帶子丘”,最小的就小到“螞拐(青蛙)一跳跳過三塊田”。其四,也是最具有魅力的,就是瑰麗的自然景觀。
流水行雲般的線條,暢酣淋漓的韻律,鬼斧神工的造型,如詩如畫的意境,引得人見人讚,以龍脊梯田為題材的攝影作品就因為“神妙的韻律,優美的線條”而在國際國內的比賽中屢屢得獎。
龍脊的梯田,有的把一座座山峰環繞成一隻隻巨大的螺螄;有的像巨扇一樣半摺半開,斜疊成一個個狹長的扇面;有的則像天鏡被分割,然後有層次地鑲嵌成迷離神奇、變幻莫測的多種圖案……山路悠悠,蜿蜒在跌宕有致的梯田里;壯歌裊裊,飄忽成山水映照的縷縷雲煙;那一幢幢披雲戴月的吊腳樓,似乎聳立在雲遮霧繞的仙境。
龍脊梯田始建於元朝,完工於清初,距今已有650多年歷史。龍脊開山造田的祖先們當初沒有想到,他們用血汗和生命開出來的梯田,竟造成了如此嫵媚瀟灑的曲線世界。
龍脊梯田之美還因為四季轉換風光各異,每一季都展現著千媚百嬌:春來,水滿田疇,如串串銀鏈山間掛;夏至,佳禾吐翠似排排綠浪從天瀉;金秋,稻穗沉甸,像座座金塔頂玉宇;隆冬,雪兆豐年,若環環白玉砌雲端。而高山、深谷的巨大落差,使得龍脊梯田周邊遠有高山雲霧,近有河谷急流的大景觀,形成了世界一絕的自然生態旅遊資源。它集壯麗與秀美為一體,長使遊客擊節驚歎。
龍勝之美,只有親身感受了才能發現。盤桓在龍勝的山寨村落、高山勝水,瑤族小導遊顏阿妹不止一次地感謝到龍勝旅遊扶貧,那真誠,那懇切,至今還讓我們深深感動。
親歷龍勝,我們才真正感受到了旅遊扶貧的魅力和成效。山裡人不稀罕有錢人的施捨,他們用勤勞的雙手開創著未來:壯景織出了滿天雲霞,蠟染布染出了爛熳山花,繡天傳遞著阿妹的歡笑,香包祝福著平安和吉祥。輕歌曼舞演繹出民族的光彩,歡聲笑語走出了大峒深鄉,侗族的大歌上了中央電視台,紅瑤村的長髮妹登上了吉尼斯的世界記錄。
迭連雲際的梯田抒寫了祖輩的篳路藍縷,滿山的紅辣椒展現著今天的紅紅火火。平安寨聳起了一幢又一幢嶄新的吊腳樓,山道上迎來了一批又一批驚歎艷羨的觀光客,山裡人的心也跟著太陽遨遊世界。是呵,“堅冰已經打破,巨輪即將起航”,如此山明水秀、民風淳厚的山鄉,還怕飛不出金鳳凰?
銀水侗寨在龍勝縣城西1.5公里的勒黃小三峽之中,與6400千瓦的勒黃水電站庫區鏵嘴相連。青山盈秀,碧波蕩漾。伸展的山麓筆直陡峭,曲徑幽洞,山勢峻拔,林木蔥鬱的峽谷中兩條瀑布飛流直下,波光耀眼,遠望似銀鏈,故稱為“銀水侗寨”。
有道是“無水不侗”,大多數的侗寨都修在河溪兩旁,侗家人習慣於跨水而居。“有侗必有橋”也就了接下來順理成章的一句。侗家的橋不同平常,橋上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風雨,故稱風雨橋。
銀水侗寨跨建在小溪上,風雨橋雖然不長但也不失氣派:二面二個大青石砌成的橋墩,上面有巨木穿榫疊架為梁,逐層挑出,再加梁面。橋墩上聳立著五重簷、六角攢尖式的亭閣,飛簷高翹,彷彿振翅欲飛。橋的壁柱、瓦簷、雕花刻畫,富麗堂皇。
兩座橋樓之間由橋廊相連,橋的兩旁鑲著欄杆,平直的橋面好似一條長廊,因而風雨橋又有“廊橋”、“花橋”之稱。整座橋雄偉壯觀,氣象渾厚,彷彿一道燦爛的彩虹。令人拍案稱絕的是,整座橋樑不用一釘一鉚,大小條木,鑿木相吻,以榫銜接。全部結構,斜穿直套,縱橫交錯,卻一絲不差。堅實穩固,久經考驗。
走過風雨橋,轉角就是寨門,寨門很特別,既是進寨之門,更是一個可供行人歇腳的敞開式涼亭。寨門的後面連接著曲折迢遞的石板路,林木蔭蓋下的小溪響著“叮叮咚咚”的流水聲一路陪伴,水色明徹,浮光掠影。
山回路轉處,一幢幢吊腳樓聳立巖邊,腳下也自然地跨上了一個山間平台。平台的中央豎立著巨大的竹製蘆笙標記,按照侗家的習俗,“蘆笙聲中無悲歌”,一看就知道到了民族歌舞表演的地方。平台邊上搭起了一個高台,但那不是演員表演的舞台。侗家有個奇特的迎客禮節,遠方來的客人一定要登台觀看表演。
侗族人確也是能歌善舞,一曲曲侗族大歌(合唱)、小歌(對唱),令人如聆仙音,特別是侗族大歌《蟬歌》,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曲調之幽雅,音色之甜美,竟找不到一個恰當的詞彙來形容,就連“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聞”的詩句也顯得蒼白無力。侗族的舞蹈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歡快的生活情趣,優美的表演博得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最有趣的還是聽101代寨主吳金敏的山寨介紹,從侗家的四大傳統建築(雄偉壯觀的風雨橋,連著歇腳涼亭的寨門,依山而築的吊腳樓和四方層簷飛角瓦頂的塔形鼓樓)到侗家的民族文化,從銀水侗寨的歷史到侗家的風土人情,吳金敏都講得繪聲繪色,頭頭是道,介紹完了,還為大家演唱了他自己創作的侗族情歌《我的吊腳樓》和《阿妹開門》,掌聲、讚許聲此起彼伏。
《我的吊腳樓》抒發的是初戀的懷念和對亡故女友的眷戀,纏綿悱惻,催人淚下。而《阿妹開門》則是侗家男女婚戀的真實記錄,詼諧活潑,卻又情真意切,因為真實,因為細膩,這二首歌在當地流傳甚廣,而經原作者的傾情演唱,聲情並茂,更深深地打動著每一個人。
吳金敏閱歷豐富,不僅多才多藝,而且相當有見地,他把“寨主”稱作文化,他把創作看作發掘和發揚民族文化,孜孜不倦的努力,終於讓“藏在深閨人未識”的異珍奇葩帶出了深山大峒,璀璨的侗家文化讓人大開眼界。
看完表演,人們餘興未盡,帶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拉著寨主又滿寨遊蕩。進寨之前已經看過了風雨橋和寨門,此刻又興興頭頭上山去看鼓樓和吊腳樓。山寨的風景真耐人細看,那二股銀鏈似的飛瀑更為人添興。
侗族人居住的吊腳樓。一般都是三層建築,除了屋頂蓋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鑿眼,儘管不用一個鐵釘也十分堅固。房子四周還有吊樓,樓簷翹角上翻如展翼欲飛。不少老屋屋頂上鋪的不是瓦而是樹皮,被整塊剝下的樹皮也長滿了青苔。
這種干欄式的吊腳樓一座挨一座,密密層層,蔚成奇觀,但從寨底或寨口瞭望,卻可以一眼看到最遠一排房屋的門窗,煞是奇特,煞是有趣。高聳迭架的鼓樓,是侗族的“族徽”,也是侗寨的“心臟”,侗家人素有“建寨先建樓”的習俗。
鼓樓呈正方形,樓式如塔,縱橫12米,高13米。正中4根合圍大柱直達樓頂,四周配12根副柱,形成三開廳堂,近千條邊柱、掛柱、穿枋、抬梁橫穿直套組成了濃重渾厚的框架。鼓樓的樓身四周鑲嵌木板、欄杆,樓內設厚木長凳、平台,樓中心是火塘。中間還懸著大鼓,寨裡有事則鳴鼓聚眾,鼓樓便是全寨的議事場所。
鼓樓和周圍自然環境相處十分和諧,鼓樓居中,諸山來朝,勢若星拱,山高雲浮,溪流魚遊,鳥語花香,人皆心曠神怡。樓外有曠坪,工餘或節令娛樂,村人咸集於此,載歌載舞,另有一番情趣。
主人盛情,我們便應邀享用侗家的美餐。說美餐,其實同漢族的菜並無多大的差異,只是多了一些侗家風味。侗家有一種“酸魚”,酸酸的,卻透著一種清香,據說是村人生了女兒,從出生的那一年起,每年都要為女兒泡製一條魚,放在醞子裡密封好。待女兒出家時,就把那一醞米拿出來宴請貴賓,那程式同紹興人釀“女兒紅”酒何其相似乃爾!
二地相隔不止千里,而把女兒視若掌上明珠的那分珍愛卻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侗家的米酒十分清醇,侗家阿妹邊歌邊舞,直把那些戴眼鏡的阿哥灌得招架不住,滿堂的歡聲笑語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陸放翁的《遊山西村》:“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紅瑤女:一道靚麗的風景
黃洛瑤寨(紅瑤女)
黃洛瑤寨是龍脊十三寨中唯一的瑤寨,位於龍勝城東22公里的桑江岸邊。全寨60戶人家,400餘口人,全部姓潘,全是瑤族。屬於紅衣瑤。龍勝各族自治縣的“紅瑤”,是瑤族中的一個支系,主要居住在泗水、和平一帶,因此也被譽為“桃花林中的民族”,以喜穿紅衣而得名。
身著紅衣的紅瑤女,走在路上就是一道靚麗的風景:剪裁得體的紅色繡衣,像孔雀開屏一樣的百折裙,寬寬的花腰帶,宕蕩跳動的流蘇更像一團熱情奔放的火焰,協調、和諧、風雅、高尚,萬般風情真個引人注目。紅瑤婦女繡花稱得上技術高超,手藝精湛,斑斕錦繡的刺繡圖案就在她們的腦中手下,山花怒放、並蒂蓮花、雙飛蝴蝶、雙鹿呈祥……
眾多的花式卻從不見她們描圖打樣,憑著嫻熟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彩色的絲線直接在底布經緯中的“布孔”中飛針走線,勾劃遊弋,名花奇葩也好,神龍金鳳也罷,一到她們手中,那些形象生動的圖案便彷彿獲得了生命力,那活力,那動感,令人驚歎。
紅瑤姑娘有三件寶:長髮、銀飾和手繡服裝。
烏黑修長的秀髮用青黑色的土布在額頭前盤成高高的髮髻,這是她們最為自豪的裝飾,而紅瑤嫂的長髮更是四鄉八里遠近聞名的,連村口的門牆上也高懸著“中國第一長髮村”的廣告。紅瑤女從十三歲開始蓄髮,一生只在16歲時成人時剪一次頭髮,以後至死都蓄髮。老輩人都說頭髮是人的精血,尤其是婦女的頭髮更是生命的象徵。
蓄髮愛發自然成為紅瑤幾千年遺傳下來的族規民俗。即便是梳頭時不小心落下幾根頭髮,也要細心地檢起來妥加珍藏。剪下的頭髮一般由外婆保存,等姑娘出嫁時,要加在姑娘的長髮上盤在頭上,作為嫁妝帶到婆家。紅瑤女的頭髮中深寓著不少學問,頭髮的髮式裡珍藏著瑤家的秘密。
待字閨中的少女從來不把頭髮輕易示人,一塊青布把一頭烏雲包裹得嚴嚴實實,據說第一個見到姑娘秀髮的必定是她的新郎。結了婚的瑤嫂把長髮盤在頭上,後結螺結。一塊頭巾包住髮髻,露菱角而不露髮髻;一旦做了媽媽就直接烏黑的頭髮盤在頭頂,而在前額突出髮髻,叫作“烏龍盤髻”。
紅瑤女不但髮式奇特,頭髮更是奇長,一般都在1米以上,最長的竟有1.8米,就在黃洛村就擁有六十多位頭髮在一米四以上女性,創造了“群體長髮之最”的吉尼斯記錄。由於頭髮太長,紅瑤姑娘必須到溪水裡才能把頭髮沖洗乾淨。
青山綠水之間,常常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紅瑤女子臨溪梳洗,一頭烏雲如同瀑布傾瀉,一首自編的《長髮謠》在江邊盤旋:“一梳長髮黑又亮,梳妝打扮為情郎。二梳長髮粗又亮,夫妻恩愛情意長。 三梳長髮長又亮,父母恩情永不忘。絲絲長髮亮堂堂,幸福生活久久長”,一幅優美的田園風情畫呈現在人們眼前,“瑤嫂梳頭”也就成了民族風情旅遊中的特別節目,據說還到澳門去表演過,一時引起轟動。
車到黃洛,好客的瑤嫂們便唱著“一碗疏、二碗親、三碗見真心”的民謠敬起了油茶,隨即,又表演了“長鼓舞”、“花帶情”、“婚嫁舞”等八個獨具民族特色的民族歌舞。“長鼓舞是瑤族傳統節目,長鼓多用燕脂木製成,兩端粗,中間細如蜂腰。鼓身繪有花鳥或龍鳳圖案,兩端和腰部系有銅鈴。
瑤嫂們身著短裝,肩挎長鼓,雙手擊拍,時而輕步悠舞,時而跳躍急轉,鼓聲咚咚,鈴聲鐺鐺 ,伴隨舞姿,時徐時疾,使人眼花繚亂,心神振奮。
瑤家的婚嫁禮也別有情趣,新娘的女伴們挽著手,唱著歌,把新郎新娘圍在中央,新郎背著新娘左衝右突,衝不出包圍圈就進不了洞房,看著新郎那又吃力又著急的樣子,女伴們便在勝利的歡呼聲中放了一馬,而全場也跟著爆發出一陣熱烈而友好的哄笑聲。
最後表演的是精彩的壓軸戲“瑤女梳妝”。當瑤嫂們放開盤在頭上飄逸的秀髮時,場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和驚歎聲。瑤嫂的頭髮不僅特長,而且特多,她們的髮辮通常都有三綹,一綹是長在頭上的真發,一綹是成人時剪下的髮辮,另一綹則是平時梳頭掉下來的青絲,雖然每次數量不多,但天長日久的積聚也匯成了粗大的一把。
觀光客十分艷羨瑤嫂頭髮的烏黑油亮,光可鑒人,總以為瑤家珍藏著烏髮美發的秘方。開口詢問,瑤嫂們都笑彎了腰。因為她們使用的”高級洗髮水“只是家家戶戶都有的淘米水,發酵,發酸,然後塗在頭髮上,滿頭的秀髮如同粘上了黑呼呼的泥膏。經過半個來小時的塗抹,然後就到清徹的桑江中漂洗清爽。
瑤嫂的講述是那麼平平常常,急於尋找秘方的觀光客卻傻了眼:淘米水不見得難找,但到哪兒去找桑江這樣的碧水清流?
龍脊梯田:“朝聖者”的驚歎
龍脊梯田
離開黃洛村,汽車便在窄小崎嶇的鄉村公路上盤旋,之字形的急轉彎繞過了一個又一個,汽車負重爬坡的吼叫一陣又一陣,七十二道彎在蒼翠的山坡上掛上了九曲迴腸,那碧綠清徹的溪流便漸漸遠離而去。
一路相伴的只有層層疊疊的梯田,往下看,一個個山峰酷如裝滿米谷的糧囤,那梯田就像蘆席編製的圍圈一個勁地往上竄;抬頭望,那層層越越的梯田如同見風旺燃的火焰,跳動著,盤旋著,彷彿要把美麗送上雲天。
從停車場到平安寨還有二十來分鐘的路程。或許是要考驗梯田“朝聖者”的虔誠,那山路更顯得崎嶇險峻。開頭的一段還是略帶坡度的水泥路,寬闊,平緩,又有溪流“叮咚”相伴。一過了那座蓋著風雨廊的橋亭,能插足的就只有巖縫草間。
用山坡上崩裂的石板墊成的小路,因著山勢隨意騰挪,曲折蜿蜒中儘是坎坷。久居城市的觀光客,難免高一腳,低一腳,踉踉蹌蹌,如同跳起了“山間芭蕾”。
好不容易望見了山寨的樓房,那路卻不再勇往直前,一會兒上攀,一會兒下坡,不知多少次騰越在山形梯田構成的拋物線上,人行其中,真像“烏蒙磅礡”中走動的泥丸。
幾乎穿過了整個山寨,我們才到了落腳的龍脊賓館——一座四層的農家旅館,全木結構,雖無雕樑,但泊面倒也十分氣派:每一層樓壁的牆板上都裝飾著精緻的木雕,丹鳳朝陽,梅鹿同春,一馬當先,和合二仙……林林總總,竟有五十幅之多,把整個牆面都佔滿了。
平安寨是龍脊山上的壯家村寨,海拔1200多米,全村50多戶人家,200多人,世世代代都以務農為業,油光珵亮的紅辣椒就是這裡的特產。
中外馳名的龍脊梯田改變了這座山寨的生活方式。山寨依然很平靜,但變得一點兒也不寂寞。每天都有很多的中外遊客到這裡旅遊、觀光、攝影、繪畫。平安寨建起了一幢幢嶄新的吊腳樓,居多的農家辦起了家庭旅館,偏僻的山村裡居然還有家庭按摩站。
龍脊山中的房屋都是木柱木樑,除了屋頂蓋瓦,有的房屋還在柱腳下搗上一些水泥,但大多數還是植木坑中,梁架柱上。龍脊的房屋都是依山而建,進出房屋的大門開在哪裡就得依勢而定:有的進門就到了三樓,進了屋再一層一層走下去;有的進門就是二樓,上上下下就得左右分流。只有村中主幹道邊的房屋,大門開在底層中央,屋前才有道場,附近的村民也會在這裡設攤叫賣。
在平安寨度過了一個寧靜而又舒適的山村之夜,習習的涼風送來了竹喧雞鳴。第二天一早,我們便跟著導遊氣喘吁吁地登上了二號觀景點。
這是一個高聳在山崗上的崗頂平台,卻是觀賞“七星伴月”的最佳之處:展眼四望,梯田環繞著的山峰形似螺踞,一個挨一個地排列成北斗七星,斗柄和斗樞遞連銜接,緊緊圍護著中央那個形如園月的小山。陽光照耀下的梯田,稻泛金黃,那蕩漾的金波忽而自上而下漾起漣漪,忽而自下而上捲起波濤;背光的那一面另是一片蔥綠,猶如碧玉鑲嵌,氣象萬千。
龍脊梯田之所以出名,就在於它的恢宏磅礡的氣勢。梯田如鏈似帶,從山腳盤繞到山頂,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層層疊疊,高低錯落。南國山區處處有梯田,可是像龍脊梯田這樣大規模的集中實在是世所罕見。
從流水湍急的河谷,到白雲繚繞的山巔,從萬木蔥蘢的林邊到山石嶙峋的削壁陡崖前,只要是有泥土的地方,那梯田便連綿不絕,疊入雲天。
龍脊梯田的特色,一在於高,梯田分佈的最高海拔為880米,最低380米,垂直落差達500米。二是陡,龍脊梯田的坡度大多在26至35度之間,最大坡度竟達50度。三是梯田塊多而地小,田塊之多,逾千上萬,而地塊之小,連牛犢轉身也有點困難,最大的田塊不超過一畝,大多數是只能種一兩行水稻的“帶子丘”,最小的就小到“螞拐(青蛙)一跳跳過三塊田”。其四,也是最具有魅力的,就是瑰麗的自然景觀。
流水行雲般的線條,暢酣淋漓的韻律,鬼斧神工的造型,如詩如畫的意境,引得人見人讚,以龍脊梯田為題材的攝影作品就因為“神妙的韻律,優美的線條”而在國際國內的比賽中屢屢得獎。
龍脊的梯田,有的把一座座山峰環繞成一隻隻巨大的螺螄;有的像巨扇一樣半摺半開,斜疊成一個個狹長的扇面;有的則像天鏡被分割,然後有層次地鑲嵌成迷離神奇、變幻莫測的多種圖案……山路悠悠,蜿蜒在跌宕有致的梯田里;壯歌裊裊,飄忽成山水映照的縷縷雲煙;那一幢幢披雲戴月的吊腳樓,似乎聳立在雲遮霧繞的仙境。
龍脊梯田始建於元朝,完工於清初,距今已有650多年歷史。龍脊開山造田的祖先們當初沒有想到,他們用血汗和生命開出來的梯田,竟造成了如此嫵媚瀟灑的曲線世界。
龍脊梯田之美還因為四季轉換風光各異,每一季都展現著千媚百嬌:春來,水滿田疇,如串串銀鏈山間掛;夏至,佳禾吐翠似排排綠浪從天瀉;金秋,稻穗沉甸,像座座金塔頂玉宇;隆冬,雪兆豐年,若環環白玉砌雲端。而高山、深谷的巨大落差,使得龍脊梯田周邊遠有高山雲霧,近有河谷急流的大景觀,形成了世界一絕的自然生態旅遊資源。它集壯麗與秀美為一體,長使遊客擊節驚歎。
龍勝之美,只有親身感受了才能發現。盤桓在龍勝的山寨村落、高山勝水,瑤族小導遊顏阿妹不止一次地感謝到龍勝旅遊扶貧,那真誠,那懇切,至今還讓我們深深感動。
親歷龍勝,我們才真正感受到了旅遊扶貧的魅力和成效。山裡人不稀罕有錢人的施捨,他們用勤勞的雙手開創著未來:壯景織出了滿天雲霞,蠟染布染出了爛熳山花,繡天傳遞著阿妹的歡笑,香包祝福著平安和吉祥。輕歌曼舞演繹出民族的光彩,歡聲笑語走出了大峒深鄉,侗族的大歌上了中央電視台,紅瑤村的長髮妹登上了吉尼斯的世界記錄。
迭連雲際的梯田抒寫了祖輩的篳路藍縷,滿山的紅辣椒展現著今天的紅紅火火。平安寨聳起了一幢又一幢嶄新的吊腳樓,山道上迎來了一批又一批驚歎艷羨的觀光客,山裡人的心也跟著太陽遨遊世界。是呵,“堅冰已經打破,巨輪即將起航”,如此山明水秀、民風淳厚的山鄉,還怕飛不出金鳳凰?
部落格最新發佈
評 論
發表評論
1 | 歡迎你參與評論 請勿發表與政策法規所不允許的言論。所引起的糾紛應由您個人承擔。
2 |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美景旅遊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3 | 當您提交即說明您知曉並同意以上條件。
2 |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美景旅遊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3 | 當您提交即說明您知曉並同意以上條件。
部落格搜尋 :: Search
中國假期旅行 :: Holiday
旅遊部落格首頁 :: Home
更多旅遊欄目 :: Links
月份歸檔 :: Archives
- 2011年01月
- 2010年12月
- 2009年05月
- 2009年04月
- 2009年03月
- 2009年02月
- 2009年01月
- 2008年12月
- 2008年11月
- 2008年10月
- 2008年09月
- 2008年08月
- 2008年07月
- 2008年06月
- 2008年05月
- 2008年04月
- 2008年03月
- 2008年02月
- 2008年01月
- 2007年12月
- 2007年11月
- 2007年10月
- 2007年09月
- 2007年08月
- 2007年07月
- 2007年06月
- 2007年05月
- 2007年04月
- 2007年03月
- 2007年02月
- 2007年01月
- 2006年12月
- 2006年11月
- 2006年10月
- 2006年09月
- 2006年08月
- 2006年07月
- 2006年06月
- 2006年05月
- 2006年04月
- 2006年03月
- 2006年02月
- 2006年01月
- 2005年12月
- 2005年11月
- 2005年10月
- 2005年09月
- 2005年08月
- 2005年07月
- 2005年06月
- 2005年05月
風光圖片 :: Photos
- 圖片:西藏攝影作品
- 圖片:貴陽美食
- 亞洲12處絕美的世界遺產
- 中國最美的旅遊景點
- 圖片:中國最美六大冰川
- 四川九寨溝圖片欣賞(A
- 四川九寨溝圖片欣賞(B
- 圖片:全球十大湖泊
- 圖片:神仙池風景區
- 四大佛教名山-九華山
- 四大佛教名山-峨眉山
- 四大佛教名山-普陀山
- 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
- 中國旅遊:黃山風景區
- 圖片:50家亞洲頂級酒店
- 西藏聖湖:羊卓雍措風景
- 圖片:九寨溝冬天風景
- 圖片:九寨溝秋天風景
- 北京奧運會主會場鳥巢圖片
- 圖片:泰國皮皮島
- 攝影:川西風光
- 攝影作品:九寨溝色彩篇
- 風光攝影:桂林山水圖片
- 迪拜棕櫚島亞特蘭蒂斯酒店
- 絕美的島國風光:塞班島
- 四川風光:冬天海螺溝圖片
- 攝影:西藏旅遊風景照片
- 令人神往的喜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