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27 19:09:52  Category: 精彩網摘  By: Travel Blog  Technorati Search

傳說中的「香格里拉」到底指的是哪裡?

  

  1933年,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出版了一部名為《消失的地平線》(Lost Horizon)的小說,書中創作出一個名叫“藍月”的狹長山谷,一個位於山谷高崖處的名叫“香格里拉”(Shangri-La)的漢藏合璧且兼有天主教印記的喇嘛寺,以及山谷盡頭一座叫做“卡拉卡爾”(Karakal)的標準金字塔形狀的雪山。書中這個隱秘的小世界後來被人們統稱為“香格里拉” 。

小說梗概如下:

  大約20世紀30年中期的某年,靠近英屬印度的某國一個重要城市巴斯庫爾(Baskul)發生暴亂。英國領事館領事康威、副領事馬林森、美國人巴納德和傳教士布琳克洛小姐乘坐一架小型飛機撤離該地,前往當時英屬印度境內的白沙瓦。

  但他們被假冒的飛行員劫持到荒涼的西藏高原某處。在一個能說英語的中國老人的帶領下,他們翻越險峻的山路來到位於峭壁上的一座名叫“香格里拉”的喇嘛寺。喇嘛寺治理著有數千居民的“藍月山谷”。當地具有多元種族、多元宗教的特點,那裡的人們在“適度”(Moderation)原則下和諧生活著。

  “香格里拉”的居民普遍長壽,不過他們一旦離開此地,就不再長壽乃至立刻死去。“香格里拉”喇嘛寺積聚了東西方文明的眾多珍寶、書卷、器物,寺中人個個都有高深的文化修養。在與康威多次交談之後,“最高喇嘛”在去世前將“香格里拉”的領導權交給康威。美國人巴納德和女傳教士出於各自的想法也決定留下來。

  唯有堅決不認同“香格里拉”的馬林森,利用康威性格中的弱點,誘迫康威同他一起出逃。康威在紛亂的世界上輾轉流離一段時間後,決心重返“香格里拉”。但是,“香格里拉”在任何地圖上都沒有標記,也不為人知,康威如何才能在茫茫藏區找到前往“香格里拉”的秘密通道?小說在懸念中結束。

  並非一流作家的希爾頓通過該書留給世人兩大遺產:一是對“香格里拉”的烏托邦想像,一是由於小說中大量看似真實的線索而留下的一個巨大懸念——“香格里拉”究竟在哪?二戰期間,有人問羅斯福總統美軍轟炸日本的飛機從哪裡起飛,羅斯福說:從“香格里拉”。這大概就是“無可奉告”、“不得而知”的意思。

  二戰後的幾十年內,一些地方陸續宣稱在本地找到了“香格里拉”,或者被外界遊客認為是“香格里拉”或“最後的香格里拉”,這些地方包括克什米爾的拉達克、尼泊爾、不丹、滇西北、川西、西藏東南部、巴基斯坦的Hunza山谷,乃至中亞的某些偏僻地方。

  雲南麗江的某位“世界級名人”認為,希爾頓是根據美籍學者兼探險家約瑟夫洛克在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上刊登的照片和文章描繪出香格里拉的,小說中的卡拉卡爾山就是梅裡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小說中的喇嘛寺就是中甸的松贊林寺。他得出結論:香格里拉就在雲南西北部的一個偏僻的雪域小鎮——中甸,香格里拉原來的藏語名字是“香巴拉”。(上述內容引自北京《郵政週報》新聞採訪團2002年6~7月份赴滇西北的採訪報告《感受滇西北》)

  1997年9月雲南省人民政府宣佈:香格里拉就在迪慶藏族自治州。2001年國務院批准迪慶州州府所在地中甸縣更名為香格里拉縣。當地官方認為:“香格里拉”是藏語,意即“心中的日月”,英文寫作“Shangrila”(上述內容引自迪慶州政府網站)。


(圖片:四川稻城周邊風光)

  迪慶州和中甸對“香格里拉”的“搶注”行為,引起了周邊許多地區(如麗江、怒江、稻城察隅等)的懊惱、憤怒和質疑,因為與“香格里拉”相似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它們那裡也有,甚至“更像”。結果2004年第7期的《中國國家地理》在中國西南地圖上劃了一個很大的圈子,推出了一個大和解、大包容的方案——別鬧了諸位!你們都屬於“大香格里拉”,OK?

  對“香格里拉”的專利爭奪戰、對“香格里拉”地區的旅遊開發熱浪,以及當地眾多粗陋建築物上的“香格里拉”牌匾……,所有這些現象,使遙遠、神秘、脫塵的“香格里拉”墮入塵世,成為有利可圖、利益均沾的商業品牌。在《消失的地平線》中,主人公康威曾擔心雪崩或山崩會使“藍月山谷”化為烏有,而我在“香格里拉”地區旅行時,也有一種細微的崩塌聲傳到了我的內心。 
        
        “香格里拉”炒作中的若干謬誤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在與“香格里拉”有關的炒作中,還出現了許多謬誤,學者、專家、名人們睜著眼睛說瞎話,網絡、驢友們則以訛傳訛。對此筆者更感不解、不安。面對謬誤、瞎話而無動於衷,乃至附和、推波助瀾,是我們社會的常見病之一。


(圖片:四川稻城周邊風光)

  圍繞著對“香格里拉”的炒作和說,我以為至少存在以下謬誤:

  【謬誤1】希爾頓筆下的“香格里拉”已經被找到了,它就在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

  首先,“香格里拉”是在全世界流傳很廣的一個虛無縹緲的理想化的烏托邦,用一個現實中的地方對應它、鎖定它,將有損它作為人類社會某種理想境界的引領式的價值。這對“香格里拉”來說,是破壞,而不是建設。

  其次,退一步說,根據《消失的地平線》原文提供的線索,“香格里拉”的位置是在西藏高原某個不為人知的深谷中,不是在滇西北。關於這一點,筆者將另文論述。

  再次,印控克什米爾的拉達克、巴基斯坦的Hunza山谷(希爾頓唯一到過的也自稱是“香格里拉”的地方)、尼泊爾、不丹以及中國西藏的察隅、波密、林芝,滇西北的麗江市、怒江州,以及川西的稻城,還有藏西、藏北地區,都可能經由外國探險家的記錄而成為希爾頓創作“香格里拉”的原型素材。迪慶州“搶注”“香格里拉”而獨佔天下九分月色,只能說明迪慶州在商業競爭中鞭先一著而已,而要說到自然人文資源的狀況,只能說上述地方各有各的特點和長處,但它們離小說中的“香格里拉”在表象和內在氣質上都有距離。

  【謬誤2】香格里拉”是中甸藏語方言,意思是“心中的日月”,它的英文是Shangrila。

  迪慶州官方引述一些“專家”的考證,認為“香格里拉”源自中甸藏語方言。其中的“香”,藏語意指“心”;“格”相等於漢語助詞“的”;“里拉”則是“日月”的意思。合起來,“香格里拉”就是“心中的日月”,而Shangrila也就應當讀成:Shan-g-rila。

  這是對希爾頓原著的公然篡改。“香格里拉”的英文是Shangri-La,希爾頓在小說中明明白白地提到,La在藏語中指“Mountain Pass”(山口)。在西藏高山地區及克什米爾一帶,以“La”為後綴的地名有很多,多是指崎嶇山嶺中的通道(山口)。“香格里拉”的意思就是一個名叫“香格裡”(Shangri)的山口,它只是小說家杜撰出來的一個普通的藏語地名罷了,並沒有什麼微言大義在裡頭。

  筆者並不否認迪慶州有“香格里拉”的一些影子,但某些人實在是沒有必要為了證明迪慶州就是“香格里拉”,就牽強附會地捏造一些虛假的證據,把Shangri-La的意思篡改成“心中的日月”,好與迪慶藏語方言中的某個詞彙的含混讀音相吻合。

        【謬誤3】“香格里拉”就是“香巴拉”。

  在關於“香格里拉”的流行言說中,把“香格里拉”與“香巴拉”等同起來,說“香巴拉”在中甸方言中的讀音就是“香格里拉”的例子比比皆是。

  “香巴拉”是藏傳佛教和苯教共有的一個古老語彙,指一種人神共有、人與自然和諧
共生的理想淨土,是“位於遙遠北方的極樂世界”。對於西藏人來說,“遙遠北方”、“遙遠的香巴拉”究竟在哪裡?是在東南方向的自稱“香格里拉”的迪慶嗎?

  藏學研究者張慶有在《香巴拉——藏傳佛教理想淨土》(《西藏藝術研究》,1997.2)一文中,援引藏族學者阿莽班智達的話說:香巴拉是人類持明的聖地,位於南贍部洲的北部,其地形是圓的,狀如八瓣蓮花,中央是王宮。張文還指出:藏傳佛教各派的高僧、大德們都認為,在岡底斯山主峰附近的某個地方,有個叫“香巴拉”的神秘所在,香巴拉歷代法王掌管著由960萬個城邦所組成的幸福王國。張還引述了藏族學者曼隆古魯、曲傑覺丹扎巴合著的《香巴拉道路指南》中的觀點:香巴拉在西藏的西南方,印度北方邦的北部某處,可能是雪山環繞的一處神秘世界,也可能在地球附近的某個空間(即不在地球上)。

  所以,“香巴拉”的可能“位置”,或是在藏人居住地的“遙遠北方”,或是在“西藏西南方”,或藏西岡底斯山附近,或是不在地球上,或是按一種流行的說法——在每個人的心中。總之沒有線索把“香巴拉”指向西藏東邊漢藏交界處的迪慶。

  “香巴拉”與希爾頓杜撰出來的“香格里拉”也沒有關係。綜合藏傳佛教對“香巴拉”的描述,“香巴拉”與“香格里拉”有許多不同:

  1. 地貌、幅員不同。香格里拉:喇嘛寺並不在谷地中心;香巴拉:同心圓狀的龐大王國,國王的王宮位於中心位置。香巴拉是寬闊大地,香格里拉是狹長山谷。

  2. 人文狀況不同。香格里拉:人口只有數千,甚至有一些淒清之美;香巴拉:有無數城邦,人口眾多稠密,熱鬧繁華。

  3. 政治體制不同。香格里拉:鬆散式治理;香巴拉:中央集權式的君主體制。

  4. 文化格局與文化理念不同。香格里拉:文化上漢藏合璧、中西合璧,多元文化共存;香巴拉:惡狠狠地發誓要肅清異教徒而建立純粹的佛教王國。

  5. 詞彙含義不同。“香格里拉”按迪慶官方的解讀,是藏語“心中的日月”之意;而“香巴拉”在藏語中意為“北方極樂世界”。

  6. 統治者不同。“香格里拉”是西方人杜撰的烏托邦和對東方的想像,是一個“西體中用”的杜撰物,“香格里拉”的領導人及其繼承人都是西方人;而“香巴拉國王”的血統源於印度和西藏。

  很明顯,在藏人中世代流傳的“香巴拉”和西方人希爾頓在20世紀30年代杜撰出來的“香格里拉”,根本是兩回事。

        【謬誤4】美國探險家約瑟夫洛克和中華民國奇女子劉曼卿的遊記中已經說了,迪慶的中甸地區就是“香格里拉”。

  首先,洛克遊記中“最像”“香格里拉”的地方不是在中甸而是在川西稻城附近。

  其次,洛克寫遊記時,希爾頓的《消失的地平線》尚未問世,洛克如何會說稻城或中甸就是“香格里拉”?還有人說洛克1931年在美國發表的旅行遊記已確認亞丁就是“香格里拉”,筆者對此表示懷疑:洛克那時知道有“香格里拉”這個地名嗎?

  更為重要的是,“香格里拉”真正的價值,不在於景觀的表象,而在於精神、人文方面的純潔與和諧。而在洛克的遊記中,稻城附近是土匪橫行的地帶,他要全副武裝的納西族人護送並準備許多禮物籠絡當地的軍閥匪盜,這哪裡像是一次“香格里拉之行”?

  按下稻城不提,再看迪慶。許多“迪慶派”還熱衷於引用劉曼卿(20世紀30年代初入藏)的《康藏招征續》“中甸”條目裡對中甸風光的讚歎——“恍若武陵漁父,誤入桃源仙境”等等,用來證明“香格里拉就在中甸”。然而他們卻不敢直面“中甸”條目中也提到的“全城街道共只兩條,牛馬雜沓,泥濘不堪,積臭令人掩鼻”的惡劣的公共衛生環境,以及劉曼卿後面的發問:“將謂中甸人民果真長年居於桃源仙境歟?是又不然”。
點擊查看大圖
(圖片:雲南中甸-松贊林寺)

  《康藏招征續》中還如實地敘述了中甸盜匪橫行的情況,在歸化寺(今松贊林寺)內,有槍八九百枝;而“本自衛之本能,中甸遂亦家家購置槍械”。這種家家戶戶乃至松贊林寺都購置槍支的亂象,能讓人有“香格里拉”之感麼?

  無論是劉曼卿,還是約瑟夫洛克,他們的遊記不僅不能證明“香格里拉並不遙遠”,反而只能證明“香格里拉仍在遠方”。

  從這一點上看,希爾頓在小說中把他的“香格里拉”安放到遠離人類是非之地的西藏高原深處,是非常明智與符合邏輯的。西方人對中國的美好想像,在全球信息傳播不斷增強的20世紀30年代,在當時中國社會的東方神秘面紗逐步被揭開,中國的陰暗、落後面已越來越為外界所知的情況下,已經不可能落腳在中國內地和漢藏邊境了。就像躲避大洪水一樣,西方人關於中國的美好想像的尾聲,只能落腳到西藏高原上的神秘無人處。

        【謬誤5】書中金字塔一樣的卡拉卡爾雪山,就是迪慶州的卡瓦格博雪山。

  “迪慶派”或“稻城派”還有一個論據,即他們當地有像《消失的地平線》中所描繪的線條筆直的“金字塔形雪山”。如果僅從雪山形狀來說,在西方比洛克名氣更大的斯文赫定同樣也描述了中亞、藏西多座標準金字塔式的雪山,並且世界上最像金字塔的雪山,可能誰也比不過藏西地區的岡仁波齊神山(赫定的遊記曾描述過這座神山)。巧的是,按藏傳佛教的一種說法,金字塔形狀的岡仁波齊附近,就是進入桃源“香巴拉”的入口。


(圖片:雲南中甸-卡瓦格博雪山)

  不少專家都認為迪慶州德欽縣的卡瓦格博雪山就是書中的卡拉卡爾雪山,並把這一點作為“香格里拉”在迪慶州的一個重要證據。他們還挖空心思進行了論證:一,卡瓦格博雪山很像小說中金字塔形狀的卡拉卡爾雪山;二,卡瓦格博在德欽方言中就讀作“卡拉卡爾”。對此筆者提出以下不同意見:

  首先,2003年筆者轉山時曾看到卡瓦格博的清晰輪廓,果然神態不凡,氣質尊貴,但如果說它像金字塔,那一定是立體幾何沒學好。它的山形線展開的角度有120度,像一把倒懸打開的折扇,根本不像小說中那種方方正正的金字塔。

  其次,卡瓦格博雪山和“卡拉卡爾雪山”的山名含義相差甚遠。卡瓦格博在藏語中是“白色雪山”的意思,卡拉卡爾在小說中則是當地藏語方言“藍色月亮”的意思,這一白一藍,如何能扯到一起?

  至於當地方言把“卡瓦格博”讀成“卡拉卡爾”,且不說兩者讀音差別極大,當地方言是否真的把“卡瓦格博”讀成“卡拉卡爾”也有待查證。

  我倒是覺得,希爾頓創作出的卡拉卡爾雪山,可能借用了包括斯文赫定在內的西方探險家對岡仁波齊神山的描述。這座遺世獨立的金字塔形的神山在西方太有名了,希爾頓不太可能不知道這座雪山。

  岡仁波齊可能是世界上最像金字塔的一座雪山,它也是一座世界性的神山,同時被藏傳佛教、印度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恆河、印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等大江大河均發源於此。因此,岡仁波齊確實很符合希爾頓對卡拉卡爾雪山內在精神的描述——它像一座偉大的、神性的燈塔,照耀著“香格里拉”,照耀著世界。


(圖片:四川稻城周邊風光)

  讓香格里拉安身於想像之中

  至此筆者小結如下:

  希爾頓對“香格里拉”的描述,很可能參考了多位西方探險家的相關記錄,而其在現實中也必有多個原型,但顯然任何一個原型都無法從表象、氣質上呈現完整的“香格里拉”
——即便是所有原型加起來也不夠,因為“香格里拉”中還有一些元素是來自希爾頓的文學想像和他獨到的政治觀念。把“香格里拉”鎖定在某個具體的州縣,純屬炒作和誇大。

  小說的素材不僅可能包括西方探險家對滇西北和川西的描述,也可能包括西方探險家對藏西、藏東南、克什米爾、尼泊爾、不丹等地的描述,包括他們對喜馬拉雅山區、喀喇崑崙山區和崑崙山地區的描述。

  例如克什米爾的拉達克,它很早就被西方人看作是“香格里拉”,在北有喀喇崑崙、南有喜馬拉雅的閉鎖環境中,有多民族、多宗教和諧共處的特徵,並且有不少以“La”作為後綴的地名。在希爾頓創作《消失的地平線》之前,拉達克的美麗與寧靜已為許多西方人所熟知。

  此外,希爾頓沒到過中國,但未必沒有到過與“香格里拉”相似的地方,因為僅憑二手資料難以有書中那刻畫入微的描寫。事實上,1931年希爾頓曾來到巴基斯坦北部一個美麗、原始、遙遠的雪山谷地——Hunza,它位於世界上三大山脈——喜馬拉雅、喀喇崑崙、興都庫什的交匯處,風景奇美,居民普遍長壽。關於上述情況,可參看與Hunza Valley有關的英文網站。據此我們可以猜測,Hunza 山谷可能給了希爾頓創作“香格里拉”最直接的靈感。從小說中也可看出希爾頓對巴基斯坦北部山區比較熟悉,所以他會讓小飛機在那裡著陸加油,還提到當地的帕坦人。在遊歷Hunza 山谷兩年後,希爾頓出版了《消失的地平線》。所以,“稻城派”切莫對“迪慶派”不服氣,“Hunza派”才最感不平呢!


(圖片:四川稻城亞丁風光)

  儘管有許多地方宣佈自己是“香格里拉”,但唯一將原先地名改為“香格里拉”的,只有雲南省迪慶州的中甸,那裡還有世界上唯一以“香格里拉”命名的機場。筆者承認迪慶有些“香格里拉”的影子,但通過政府行為命名自己是“香格里拉”似有不妥。“香格里拉”這一藏區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共有的無形文化遺產,讓它繼續存在於想像和傳說中,或許更有價值。

  在關於“迪慶—中甸”就是“香格里拉”的種種論證中,充滿著強詞奪理、牽強附會和以訛傳訛,充斥著權力運作和商業投機。關於“香格里拉”與“香巴拉”,松贊林寺和“香格里拉”喇嘛寺,卡瓦格博與卡拉卡爾,我們只要細心對比一下,就會發現它們相差實在太遠。可是我們這個社會為什麼總是有那麼多人以訛傳訛,或附和“主流話語”?我們應當對此作出反省。

本文轉載自:新浪論壇 作者不祥

Post 傳說中的「香格里拉」到底指的是哪裡? to digg. Post 傳說中的「香格里拉」到底指的是哪裡? to Reddit add to stumbleupon Google Bookmark myweb bookmark on del.cio.us newsvine Tailrank magnolia Furl co.mments shadows simpy blinklist
PingTrackBack[ Copy ]http://blog.mjjq.com/trackback.php?id=1025
評 論
發表評論

姓名:

郵件: 保存個人信息?


1 | 歡迎你參與評論 請勿發表與政策法規所不允許的言論。所引起的糾紛應由您個人承擔。
2 |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美景旅遊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3 | 當您提交即說明您知曉並同意以上條件。

今天是

美景圖片部落格-風景.攝影.美圖

部落格搜尋 :: Search

中國假期旅行 :: Holiday

旅遊部落格首頁 :: Home

更多旅遊欄目 :: Links

月份歸檔 :: Archives

風光圖片 :: Photos

旅行指南 :: Travel guide

部落格鏈接 :: Blog Links

Technorati Tags

聯繫我們 :: Contact me

中國旅遊部落格網-專注於四川旅遊,西藏旅遊,中國旅遊,出境旅遊
美景旅遊網 版權所有 網站經營許可號:ICP11011674號
China Meijin Travel Web Copyright © 2002-2018 MJJQ.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Travel Blog MB20180501-BIG5通過 W3C XHTML 1.0 Transitional 校驗 通過 W3C CSS 校驗